康宝智信测量技术(北京)有限公司
销售咨询热线:
010-65610080
网站首页  ◇  客户案例  ◇  案例分享| AP200在森林碳汇观测中的重要性
案例分享| AP200在森林碳汇观测中的重要性
来源:客户案例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8/25 15:46:47


CAMPBELL


案例分享

AP200

森林碳汇观测中的重要性 




SCIENTIFIC




在森林碳汇观测中

复杂地形的碳通量的准确评估

一直是研究难点

福建师范大学团队

采用 AP200廓线系统

对冠层下层CO?浓度进行观测

为解析复杂地形碳汇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



 研究区域概述


研究地点位于中国福建省上杭县的森林山谷,林冠高度18~22米,林下植被茂密,该区域为常绿阔叶林,叶面积指数(LAI)全年稳定在4.35~4.94。研究团队在山谷内建设6米山谷塔,通过AP200廓线系统在0.3米、0.8米、2米及5米四层连续监测CO?浓度,并同步记录温湿度,在临近山脊上建设29米主塔,主要测量风速、辐射、降雨量等气象参数。


(a) 该站点(用红星标出)位于中国福建省

(b) 该站点的地形及主塔(MT)

     和山谷塔位置(VT)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~



  主要发现 

01

冠层下CO?浓度呈 “白天高、夜间低” 的反常规特征:白天太阳辐射使冠层升温幅度大于林下,形成稳定层结抑制湍流,导致土壤释放的CO?在近地表聚集;夜间冠层冷却使林下湍流增强,CO?混合均匀且浓度降低。这改变了低矮植被区 “昼低夜高” 的经典模式,凸显了复杂地形和森林对碳分配的影响。


(a) 向下太阳辐射(DSR)和净辐射(Rn)

(b) 气温(T)

(c) 由虚位温梯度所表征的稳定度(Gθv)

(d) 相对二氧化碳浓度(δcCO2)的

     日变化情况
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~


02

温度控制着CO?浓度日变化的幅度:冠层下CO?浓度日变化幅度由日平均气温(2米处)或土壤温度(5厘米深度)主导且随温度降低呈指数减小,反映出温度对CO?累积与消耗的调控作用。


日平均温度与2米高度处

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幅度之间的关系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~

03

捕捉到日落前后CO?浓度“快速下降事件”:43次事件中,CO?浓度1小时内从峰值降至夜间低值,因冠层辐射冷却引发湍流增强,2-5米先出现湍流并向下发展,使近地面积累的CO?被混合至更深厚的气层,这一过程直接影响日尺度碳收支的准确计算。


合成的日落前后43个浓度快速下降事件的

(a) 净辐射

(b) 温度

(c) 稳定性

(d) 相对CO2浓度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~





  主要启示 


涡动相关(EC)测量中,白天的存储项不可忽略,在清晨和傍晚时段尤为重要。


生态系统模型中使用的冠层上方CO?浓度不能代表冠层下植被所经历的实际浓度,可能导致光合作用速率被低估,需考虑两者差异。



该研究第一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付仕佐

使用2023年8月5日至12月31日收集的数据

成果于2025年发表在《Earth and Space Science》